龙猫阅读

第一卷 第249章  各怀鬼胎(四)

更新时间:2021-03-05 17:04 字数:1851

……第249章各怀鬼胎(四)……

那孙雨鲁做了这么多年平准令,这些事情他还是清楚的,当洛阳的粮价高到三四百文一斗时,市面上就没有什么交易量了,全靠粮商们自己买进卖出:洛阳城内的居民大多自有储蓄,不少人还在城外留有田地。那些官宦人家就更不用提,每月的俸米根本吃不完,买粮的需求本来就不大。就算真的没什么储备,需要每月买粮度日的,在年中粮价还没那么高的时候该储存的也都提前买了。

到了后来粮价看上去高的吓人,但真正指着这种一千钱一斗的天价米过活的人并不多,要不然就靠洛阳城里那些寺庙道观和河南府的放赈哪能支撑那么久?真乱到那个地步朝廷的兵马早就封锁南市全城索粮了。

之所以根本没人买粮,粮商们却还都囤聚粮食,为的目的只有一个,等着朝廷和买。按照规矩朝廷和买粮食是市价的八成,如今洛阳的粮价是斗米六百钱,八成和买就是五百文,粮商们最少也能赚一两百文一斗。

孙雨鲁跟这些粮商喝酒时聊起过此事,十一月底的时候粮价已经到了三百二十文,和买价也有二百五十多文,以当时他们屯粮的进价来说已经是稳赚不赔,所以当时粮商们也并不想再涨价了。

朝廷西北用兵本来就银根紧张,要价太高把朝廷惹急了大家都没好果子吃。

可是太子的捷报一来情况可就完全不同了,世人都知道西域诸国那是富得流油,故老相传那些藏在沙漠里的王国都是金银香料堆积如山的国度,太子此次大捷将突厥残部一举荡平,西域小国望风而降,用小指头想都知道这回能从西北带回来财货乃是天文数字!

朝廷有了这样大一笔进账,一点粮食稍微贵一点也就无伤大雅了。所以太子大捷之后粮价应声上涨,不十日间几乎翻了一倍,已经突破了六百文钱。

粮价这么高,众人心中谁不慌?可粮商们背景深厚,背靠的不是仆射尚书,也是侍郎寺卿,朝廷一有什么风吹草动这些粮商早早都能知晓,而且不少朝中大人还是真金白银的出了本钱在这桩生意里的,朝廷真要低价和买或者抄没,不也等于是要从那些大人们身上割肉?

孙雨鲁不是圣人,进了他口袋的银钱,等若入了他碗中的肥肉,况且朝中那些大人们的胃口只会比他更大。孙雨鲁吃定了朝廷内有一半的公卿都掺和在这件事情了,才敢这样肆无忌惮的坐看粮商们哄抬粮价。说到底,他这是在帮那些大人们赚钱,自己不过喝点汤而已。

算来太子元宵前后就该进京了,届时只要那数以万计的金银财宝往国库那么一送,朝廷为了成德之事必然要和买粮食,到时候该吃肉该喝汤喝汤,大家都能赚一笔。

太子回京前,最要紧的就是保证洛阳的粮价一定要“稳定”,千万不能有什么反复,要是一直有薛岳这样的人搅局,朝廷和买粮食该怎么定价?按照薛岳价格的八成?那些背后的大人岂不是要扒了自己的皮么?

况且孙雨鲁还有一条消息没告诉那些粮商,初五之后吴王曾经移书要求太府寺调拨粮食以供救灾,当初是说要十万石,后来寺庙道观捐了五万多,还是有四万多的缺口。

须知太府寺如今的存粮都是含嘉仓、常平仓的保命家底,绝不可能动的,太府寺当即回函吴王,说是粮是决然没有的,如果吴王一定要粮,那就只能和买。吴王这边也是言辞坚决,道是城外饥民遍地,如果没有粮食恐有民变。

这官司打到政事堂之后,政事堂的相公们也没什么好法子,只好两边调停,让太府寺这边调拨一点钱和买一粮食以解燃眉之急。当时的粮价是多少?斗米五百文!和买四万石粮食就得十六万贯!!这块年底了朝廷到处都在用钱,太府寺哪能拿得出这么多钱,最后多方筹措,这才挤了十万贯出来。

当时十万贯能买个两万石,省着点也能支撑到太子回来,吴王便也同意了。

可是这事情到了门下省那边又被耽搁下来:道是国朝自永昌以来,和买粮食未有超过一百文一斗的,如今竟然要用五百文和买,简直匪夷所思,当即就把和买的文书给驳回了。

听说门下省驳回敕书之后,吴王大发雷霆,带着宗正寺的官员道士和尚们去门下省理论,好容易门下省那边副署了之后。

终于要到钱后,粮价早就涨到了近七百文,十万贯只能买到一万石出头,这下吴王焉能不怒?一面弹劾攻讦门下省的官员不顾实际、刻板官僚耽误救灾,一面要求太府寺和户部追加钱款,两万石粮食一点也不能少。

朝廷里面的章程,孙雨鲁可是太清楚了,哪有这么简单的事情?

这边高价和买粮食,门下省没意见了御史台能没意见么?这几天下来吴王光是在政事堂打嘴仗都打了好几场,听说有几次还差点动手。

今天薛岳低价卖粮之事要是传到朝廷里去,御史台说不得又要好好做一番文章:明明有价格更低的粮食,吴王你为什么非要逼着朝廷高价和买呢?

只不过那些都是上面大人要烦心的事情,自己的这个平准署,只要保证市面上没有薛岳这样的低价粮,保证市面上所有的粮食都在掌控之中,上面就不会找自己的错处。^_^

鄂ICP备2022014846号-1 WangWen.com Copyright @ 2017 武汉文网文传媒有限公司@版权所有